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创建于19493月,当时定名为“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1961年底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1970年正式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大连化物所是一个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相结合,以任务带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所。七十多年来,大连化物所通过不断积累和调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科研特色。大连化物所围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设有催化基础和分子反应动力学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设有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设有化学激光、分离分析化学、燃料电池及复合电能源、航天催化材料、电化学储能技术等5个中国科学院院级实验室。另外,大连化物所还与国外著名大学、公司和研究机构联合设立了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中法可持续能源联合实验室、中德催化纳米技术伙伴小组、DICP-BP能源创新实验室、DICP-SABIC先进化学品生产研究中心和中法分子筛联合实验室等十几个国际合作研究机构。 

    201710月,中科院批准依托大连化物所筹建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以“能源科学与技术创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使命,加快构建“1+X+N”开放融合的创新组织体系,组建能源领域强大科技创新“集团军”,参照国家实验室体制机制先试先行。20184月,中科院批准依托大连化物所启动实施“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A类先导专项,总经费16亿元,通过变革性关键技术突破与示范,实现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的融合发展,为构建我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技术支撑,为争取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创造条件。

    自建所以来,大连化物所造就了若干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及一大批高素质研究和技术人才,先后有20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位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位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1位当选为加拿大工程院国际院士。截至2020年底,在所工作两院院士14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26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2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9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7人。

    2011年以来,大连化物所取得各类科研成果290余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8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奖励8项,中科院、省部级一等奖16项。2013年,张存浩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1年到2020年,大连化物所发表SCI论文总数9697篇。其中,1373篇学术论文发表在ScienceNatureAngew. Chem.JACS等顶级学术刊物上(IF>9)。出版科技专著27部。大连化物所累计申请专利9671件,其中发明专利8582件,累计专利授权370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214件。